今日論衡之財經觀象養老保險個人賬戶
  是否“做實”期待有解
  □大道
  據報載,全國人大常委會近日舉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專題詢問,在談到完善養老保險制度時,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指出,過去的“做實個人賬戶”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改為“完善個人賬戶”,這兩個字不是隨便改的,“對個人賬戶到底怎麼完善,是做實還是記賬管理,這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,需要認真研究。”
  這意味著,我國“統賬結合”的養老保險制度中,很可能需要研究和重新確定個人賬戶的功能定位。如果作出調整,則將是我國養老保險頂層設計的重大變化。
  什麼是養老保險的“個人賬戶”,“做實”是怎麼回事?
  上世紀90年代,我國確立了“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”的養老保險模式,社會統籌部分由單位繳費,用於發放現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,屬於“現收現付”;個人賬戶則是將個人繳費記賬到自己賬戶中,等退休時按月領取,體現個人對未來養老的積累。這種模式,被稱為“部分積累制”。
  由於這種模式實施前,已經參加工作的人,並沒有個人賬戶,其賬戶是“空”的;同時,很多地方單位繳費部分不足以支付已經退休人員的養老金,不得不將收到的個人賬戶部分也暫時納入到“現收現付”中混合使用,個人賬戶實際上並沒有足夠的錢。這兩種原因,使我國養老保險中不少個人賬戶形成“空賬”。為瞭解決“空賬”的問題,將個人賬戶變成實實在在的資金賬戶,2001年開始,國家在遼寧開始試點“做實”個人賬戶,2008年擴大到了13個省份。
  然而,“做實”個人賬戶的試點進行了十多年,效果並不理想。一方面,做實後的個人賬戶資金保值增值的問題仍沒有得到很好解決。因為養老基金第一個要考慮的因素是安全性,因此按規定只能存銀行、購買國債,但平均收益只有2%多一點,跑輸了物價,造成基金的實際貶值。雖然一些省份與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簽訂了委托運營協議,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,但仍然只是一種嘗試。另一方面,由於部分地區當期繳費不足以支付退休人員的養老金,資金壓力非常大。這樣就形成了“兩難”:真金白銀做實的個人賬戶在貶值,而當期養老金支付又“壓力山大”,結果有試點省份不得不再次“借支”個人賬戶,相當於其“做實”已難以為繼。
  顯然,從實踐看,要“做實”個人賬戶存在很大的困難。有數據顯示,我國養老保險“空賬”規模,已從2007年的1.1萬億元擴大到了2013年底的3.1萬億元。這樣,雖然我國養老保險實行的是“統賬結合”模式,但實際上這種養老模式卻長期不能定型,並未達到原先的初衷。雖然“空賬”不會影響參保人的實際待遇,但“空賬”的不斷擴大卻影響著參保人的信心。
  如何根據實踐進一步完善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,成為我國養老保障“頂層設計”一個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。這次明確將問題提了出來,但願有助於動員各方力量共同研究,推進這一問題的解決。  (原標題:養老保險個人賬戶是否“做實”期待有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j23gjbcb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